首届“长江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本质需求与知识产权创新的发展路径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本质需求与知识产权创新的发展路径

马欣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

 

摘要:本文围绕中央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思路,紧扣申长雨局长关于知识产权为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良好保障和支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工作主线的重要论述。文章重点阐述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驱动引擎—供给侧有效配置”产业发展新链条,探寻知识产权如何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以及重视从知识产权角度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并形成相关结论,即自主知识产权决定供给侧资源配置能力;知识产权密集度决定输出侧需求实现程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积极推进知识产权高效运营,深入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发展知识产权高度服务业,从而有效推动知识产权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知识产权;创新;资源配置 

 

1.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在这个新的阶段中,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1]。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正视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2016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也是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关键一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需要知识产权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支撑。申长雨局长在今年中国专利信息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重点提到,知识产权助推供给侧改革,这一主题不仅对支撑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而且写入了杭州G20峰会公报当中,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行动指引。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乏力的今天,各国都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重要动力,积极谋求通过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寻求经济持续增长的“治本之策”,其核心就是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构筑新优势。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1]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2.1 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与提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东北经济危机加重而一些原来缺乏优势的西部省区异军突起[3]。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正视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在这一经济社会客观发展的大背景下,2015年1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4]。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4]

2.2 供给侧改革的本质内涵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1]

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

从中央政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等明确表示看,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6]。从供给侧改革的阶段性任务看,无论是削平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还是降低垄断程度、放松行政管制,也无论是降低融资成本、减税让利民众,还是减少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限制,实际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内容。

从中国政府改革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可谓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时间里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多方面降低对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使产业、企业的自然活力非受限于作为公共政策供给方的政府约束。

2.3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过,“任何制度都是对实际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需求的响应” [1] [8]。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一些制度体系已严重滞后,进而提出了创新制度供给的迫切需求。所有这些需求加起来,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虽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有三十多年了, 但迄今为止仍然只能称为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在影响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创新等要素方面,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供给抑制与供给约束。现在制度结构、生产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庞大中等收入家庭的各类新需求,不利于中国各类消费潜力、改革红利的释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才会提出“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号召。

当前我国经济必须面对和破除的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其突出表现就是低端和无效供给过剩,高端和有效供给相对短缺。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的办法,以供给侧的提质增效,实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从而扩大有效供给,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供需匹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必须贯穿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过程[1] [9]。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而适应需求侧升级的变化,必须要有供给侧的升级变化。一方面,创新能够提高传统产业的供给质量,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另一方面,创新还可以发掘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在“互联网+”时代占据先机,更好地创造和引领市场的潜在需求,把握和顺应新需求产生和变化的方向。通过这个过程,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进而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其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系统的创新实践。它既涉及到制度的变革,结构的优化,也包括要素的升级,其核心都是创新[1]。从制度层面说,供给侧的改革离不开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知识产权有效保护的机制,离不开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离不开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更离不开对过去限制生产要素在城乡区域间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的破除;从结构优化层面来说, 我们需要通过运用新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逐步淘汰低端、落后产能,进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要素升级上来说,我们需要通过技术、管理、工艺、知识等的创新,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制造新产品,创造新需求,打造新动能,进而实现整个供给端的提质增效。这些,没有制度供给上的革故鼎新不行,没有产能发展上的汰旧立新不行,没有产业追求上的弃旧图新也不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所在,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眼下“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行动计划,均是我们着眼和发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伟擘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需要政府在创新环境培育、创新制度供给上的主动作为,也需要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自觉和担当[1] [10]。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核心和关键作用,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通过创新,优化要素配置,完善供给体系,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效率,让中国尽快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李克强总理在谈到激励创新时就重点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实际上是保护创新的火种,是激发创新的热情。知识产权-创新-供给侧要素的有限配置-供给侧结构改革,这就整理出了一脉清晰的发展链条。

3. 知识产权创新推进供给侧改革

新形势下,知识产权工作需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就整个宏观经济来说,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是一个供给与需求各处一端的完整链条。在过去的30多年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且主要是依靠需求侧的拉动,即倚重“投资、消费、出口”这三架马车。不断扩大的投资在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供需之间的不平衡,产生了结构性矛盾,其重要问题就是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主要表现为产品价格指数下滑、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行业供给超过需求。2008年前,我国行业产能过剩达20%左右,位于全球产业的平均值,而近年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实质上,产能过剩是低端产能过剩,其背后的要害问题是产业创新乏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聚焦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利用,通过创新驱动解放生产力、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14]

3.1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驱动引擎—供给侧有效配置”产业发展新链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调整产业间要素的配置,即通常所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要让资源更多地流向有需求、有前途、效益高的产业类型和经济形态。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广阔的国际背景和强烈的时代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交汇[11] [14]。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应来源于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方式需进行结构性改革。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其动因是科技革命,其表现是产业创新。创新是人类在生产力、生产要素和上层建筑全部领域中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从创新体系来说,既包括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等知识创新活动;也包括法律创新、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制度创新活动。知识产权本身既是法律制度创新的产物,也是激励和保障知识创新的工具。

产业创新的引擎是科技革命,科技发展的智能化、数据化、网络化、绿色化以及科技中心多元化、科技生产一体化,成为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的显著特点。无论是美日欧等传统经济体,还是中俄印等新兴经济体,都在发动本国(地区)的科技革命,抢占全球创新的制高点,将信息网络、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作为研发投入最集中的领域[14]。可以认为,全球创新中心正由大西洋向太平洋扩散,由欧美走向亚太。未来的20年至30年间,北美、东亚、欧洲三大世界科技中心将鼎足而立,主导全球创新格局。新一轮技术革命将带来世界各国的产业变革,这在科技创新领先型国家中表现会特别明显[15]

知识产权是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制度。知识产权将企业的创新、研发、制造和营销等有效地连结起来,既可以引领创新和创业的发展,又可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14]。产业创新的过程和结果,是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经济整体依赖于某种形式的知识产权,与专利、商标、版权相关联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是一国经济的支柱。其实,知识产权本身就是一种产权化的创新,其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某种意义上看,创新驱动就是知识产权驱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是实现上述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

3.2 探寻知识产权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

在2015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以“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为专项任务,提出了规划指引、市场投入、政策扶持、示范引导、管理服务等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4]。各国发展态势表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在于改变依赖资源和投资驱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作为结构性改革的新“供给”,两者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关系[14]

2015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创新要实,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这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发展动力出现新的转变的新常态的背景下对经济工作的重要部署。其中,“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主要涉及的便是知识产权产业化的问题[4] [15]。由此可见,当前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重点是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因为知识产权产业化是将知识产权通过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进而直接贡献“质量效率型”的国内生产总值,它不仅可以强有力地支撑经济发展,而且还可以带动就业,拉动内需和出口,进而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申长雨局长在2016年中国专利信息年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市场监管,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用公平竞争的法治稳定企业预期。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技术创新,着力提升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的质量和发展的效益。知识产权本身具备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的双重属性[16]。从制度层面来看,知识产权体制本身蕴含着三个重要机制,即新型的产权安排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有效的市场机制,是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转化的基本制度保障。从技术层面来看,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是产权化的科技成果,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因此,无论是从制度层面还是从技术层面来看,知识产权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和基本保障。

中国作为一个知识产权大国,近年来也立足支撑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知识产权事业做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其中特别强调,要积极推动更多的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效益、推动发展[16]

一是积极推进知识产权高效运营。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产权资源,特别是在专利领域,实现了“两个一百万件”的重要突破。如何把这些丰富的专利资源盘活用好,成为我们当前关注的重大课题。为此,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建设,初步构建了“1+2+20+N”的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体系,为专利的转移转化、收购托管、交易流转、质押融资等提供了平台支撑,有效发挥了知识产权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

二是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持续推进,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在围绕国家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知识产权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大力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立健全从国家到地方协调联动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国家局还将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打通不同知识产权领域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等各类知识产权基础信息的有序流动、聚合发展,并免费或低成本向社会开放,更好地满足创新创业对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的现实需求。

三是加快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随着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围绕知识产权战略咨询、金融服务、分析评议、专利代理、人才培训等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加快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高端化发展,满足社会对知识产权服务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16]

3.3 重视从知识产权角度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当前我国各类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不断发生,其影响力和牵动力持续加强,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利益和国际竞争核心领域,要充分发挥其审判引领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大局。要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保护和激励创新,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要加强品牌保护,积极推动品牌经济发展[17]。通过知识产权典型代表性案件的审判,从司法角度引领创新资源在社会生活中的高效配置,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维护企业公平参与国际国内竞争。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为推动供给侧改革,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更高水平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4. 结论和建议

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已成为诸多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知识产权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定性作用日益显现。

4.1 自主知识产权决定供给侧资源配置能力

我国是圆珠笔制造大国,对圆珠笔笔头的“球珠”却未掌握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产业高端化发展严重受制于人[18]。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有效供给能力不足,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卡脖子”环节,原因同样如此。是否掌握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决定着有效供给能力,并进一步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着决定性影响。

4.2知识产权密集度决定输出侧需求实现程度

普通菜刀价格低廉,属于低端日常用品;德国“双立人”菜刀却供不应求,而“双立人”菜刀的外观设计、技术工艺、材料、品牌等无不体现着德国制造工人的智力成果——知识产权。市场需求逐步升级,趋向于高品质知名品牌产品,即高附加值产品;而高附加值产品往往是知识产权高度密集型产品[18]

4.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知识产权责任重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知识产权领域各类主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行业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积累和储备高质量专利等知识产权,打破技术对外严重依赖局面,增强有效供给能力。

(二)积极将知识产权用于改进产品性能和外观,改善消费者体验,提升产品附加值,优化产品供给结构,增加中高端比重和有效供给。

(三)鼓励和支持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保护新业态新领域创新成果,保障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运用知识产权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支撑产业创新发展[18]

(四)积极推进知识产权高效运营,为专利的转移转化、收购托管、交易流转、质押融资等提供了平台支撑,有效发挥了知识产权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

(五)加快发展知识产权高度服务业,更好地满足创新创业对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的现实需求;深入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围绕知识产权战略咨询、金融服务、分析评议、专利代理、人才培训等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加快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高端化发展[16]

 

参考文献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百度百科

  2. 知名经济学家陈世清先生谈什么是“新结构经济学”  大公网.2016-06-1

  3. 陈世清: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求是理论网.2016-01-04

  4.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新华网.2016-01-27

  5.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人民网

  6. 专家:为什么现在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浪网.2015-12-15

  7. 结构性改革该如何推进——解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  新华网.2015-11-10

  8. 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11-23

  9.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  新华网.2015-11-10

  10.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森林生态安全工作  央视网.2016-1-26

  11. 从产业结构调整看供给侧改革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12-08

  12.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人民网

  1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目的是提高生产力水平  网易

  14. 推进供给侧改革需要知识产权发力  中国知识产权报 陕西知识产权 吴汉东 2016-5-20

  15. 论“两个生产”在供给侧改革中的支撑作用 “数据人”第613期  齐爱民 周伟萌2016-10-11 

  16.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2016中国专利信息年会上的讲话

  17. 广东高院院长: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中国新闻网 2016-09-29

  1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知识产权大有可为 赛迪智库2016-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