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 反垄断法视角下的反用户公开数据抓取行为

反垄断法视角下的反用户公开数据抓取行为

—以美国hiQ诉LinkedIn案为起点

夏梦妍,蔡祖国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2.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摘要

在美国hiQ诉LinkedIn案中,法官对用户公开数据的属性认定与反公开数据抓取行为的反垄断分析存有不合理处。不同于公共数据,用户的公开数据非公共产品,乃个人私有财产。在无明确的数据权属安排下,用户所在平台运营商不拥有用户公开数据的所有权,有权访问的数据抓取第三方也无商业化利用之资格。数据驱动型企业往往为独占数据优势与经济利益,会滥用在相关数据分析市场中的优势力量或支配地位,拒绝与其具有竞争关系的第三方主体抓取数据,从而构成反垄断法意义上的“垄断”。

关键词

反垄断;反用户公开数据抓取;hiQ诉LinkedIn案

二十一世纪是数据经济时代。数据成为生产资料,大数据位列下一个创新、竞争、生产力提高的前沿。Viktor Mayer-Schnberger直言我们正从“金融资本主义”时代迈向“数据资本主义”时代。由谁以及怎样收集、拥有和使用什么样的数据,事关一场根本性变革的方向。用户公开数据作为特殊的生产性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经济意义。大型数据驱动型平台为维持、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往往会拒绝他人抓取用户的公开数据。这种反用户公开数据抓取行为客观上抑制了社会竞争,破坏了公平竞争秩序,损害了网络用户利益与公共利益。

我国目前主要从反不正当竞争法路径对数据抓取行为进行规制,规制客体仅是网络平台内部数据,而无关反垄断研究视角与用户公开数据。由于互联网平台拒绝其他市场主体抓取数据的行为客观上导致了数据独占这一事实,易造成企业对数据原材料市场的控制,进而形成相关数据衍生商品市场的进入壁垒并排除、限制竞争,损害市场竞争秩序,从而产生垄断法层面的“垄断”忧虑。因此,本文欲以域外反公共数据抓取行为第一案—美国hiQ诉LinkedIn案为出发点,通过检视其司法判断之缺陷,尝试从反垄断法研究进路判断反公开数据抓取行为的垄断可能性。

1

反用户公开数据抓取行为概述

(一)用户公开数据的私有属性

在大数据领域,私有数据一直都是行业竞争激烈的红海,公开数据更被强调是最有价值的。价值源于特殊,公开数据的价值与其公开性紧密相关。数据公开既是数据流动利用的第一步,也是共享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以数据的开放性为标准,可将个人数据分为个人内部数据与个人公开数据。个人内部数据由相关主体完全控制,其他人不可接触。与个人内部数据相对,个人公开数据是网络用户同意对外开放的个人数据。换言之,是用户根据用户协议主动对全网开放开放,且其他人均可以访问的信息。那么,个人公开数据的“全网开放”是否意味着用户个人对该数据的完全“捐献”—成为社会公共产品,因而丧失所有权?是否意味着其他互联网商业主体均可以免费获取相关公开数据,进而完全自主地商业化加工与销售?欲回答这些问题,需从个人公开数据的产品特性与产权归属分析出发。

个人数据原则上归属于个人所有。在肯定个人数据的财产与身份的双重属性下,若不存在用户与网络平台间的数据买卖、转让等数据所有权安排协议,个人数据当然归个人所有。一方面,个人数据的财产属性正在不断强化,并已成为必然趋势。这种财产性不仅体现为个人数据本身的使用价值,还体现为转让价值。当前甚至出现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服务商从用户处直接有偿购买个人数据后,转售给其他数据需求方变现。这种互联网商业模式建立在个人数据的对价基础上,个人数据的财产价值是隐形的。另一方面,就个人数据的身份属性而言,用户的隐私担忧与日剧增。虽然用户自主选择对外开放个人数据是“自由处分”,但依一般理性人的标准,其范围应限于允许他人访问,而非赞成其他市场主体的商业化盈利使用行为。同时,也应尊重个人用户的意思自治。若用户同意他人对个人信息进行商业化利用,则该商业化使用当属合理。

就用户公开数据的经济属性而言,其既不同于传统的公共产品,也不同于原处于非专有领域的公共信息。经典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个人产品、公共产品与俱乐部产品的产品分类基础上,用公共产品指代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用户公开数据仅具有表象公共性,即具有公共产品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假象特征。一方面,任何人均可以同时访问用户公开数据,而不能排除他人对相同数据进行查看,符合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另一方面,他人对用户公开数据的利用也不会减损数据的数量与质量,即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但公开数据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是由信息产品的非物质性本质决定的。任何数据均具有非竞争性与非物质性,内部数据也一样。通过人为技术保护措施形成的封闭性内部数据,仅具有相对意义上的排他性。一旦外部抓取技术越过原有的技术保护措施,便打破了防止进一步利用数据的物理障碍,可获取相关内部数据。

本质上,用户个人数据的私有属性决定了公开数据的私人性。用户公开数据属于个人数据,为用户个人所有,而非公共产品,为社会所共有。同时,应承认对外开放的个人数据所代表的可访问性。但未经用户明示同意,他人不可无权或越权地商业化利用公开数据。

(二)反用户公开数据抓取行为的垄断忧患

2017年,《经济学人》一篇文章将数据比作“未来的石油”,以形容数据所蕴含的巨经济价值与发展驱动力。数据一旦成为生产要素,便是企业走向数据驱动性商业模式最关键的竞争性要素,对横向或纵向竞争的数据驱动型企业都很重要。数据的巨大经济价值激发了数据驱型企业的大规模需求。除通过自身提供服务获得数据外,各大数据驱动型企业对数据的需求进一步向外围扩展,不仅进行以买卖、共享为特征的数据交易,还直接抓取其他平台的用户数据,特别是用户的公开数据。

资源利用的前提在于占有。平台的数据独占主要表现为对数据的秘而不宣与独家控制、分析和使用。拒绝数据抓取是平台数据独占的结果。掌握了海量数据的大型数据驱动型平台为保持、增强其竞争优势,通常会拒绝其他平台抓取自我平台上的数据。有学者注意到了数据的秘而不宣导致所导致的数据垄断,并指出竞争法视角下数据垄断主要有三种:(1)数据造成的进入性壁垒或扩张性壁垒;(2)数据资本或数据服务的市场支配地位并滥用:(3)数据寡头的垄断协议。Maurice Stucke和Allen Grunes教授也指出,数据驱动型大型企业的垄断做法不仅会降低对用户数据隐私保护的重视度,阻碍其他能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安全的隐私保护企业进入,也缺少自身改进服务质量的外来动力。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企业获得支配性市场地位后滥用这种地位,对其他市场主体进行不公平交易或排斥竞争对手的行为。大型数据驱动型平台由于拥有大量用户数据,在相关数据市场拥有核心竞争力,若能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便拥有了反垄断意义上的市场支配地位。也就是说,大型数据驱动型平台通过独占用户数据而拒绝其他企业的抓取,可能扰乱市场竞争秩序,进而构成“滥用市场配地位”的垄断行为。

此前,国内反数据抓取行为主要集中于平台内部数据,而不涉用户的公开数据。也仅通过反不正当法进行规制,而未扩展到反垄断法,如2016年新浪微博诉脉脉不正当竞争案和大众点评诉百度不正当竞争案,2017年深圳谷米诉武汉元光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此三案确立了三个基本观点:(1)企业对于其收集积累的数据享有竞争法意义上的财产权利。(2)数据的财产权利的行使应当受制于数据主体的人身权利。也就是说,对用户的个人数据进行共享和授权使用须获得用户的事前同意和授权。(3)搭便车行为受到规制。其中,数据的财产性利用受制于数据身份属性的判断与本文关于用户公开数据属性的分析一致。

由于国内缺乏对反公共数据抓取行为的关注,也未出现相关垄断纠纷,域外案件可为该问题的判断提供新视角。在美国hiQ诉LinkedIn案中,法官关于公开数据法律属性的判断与反公开数据抓取行为垄断性的分析值得批判性思考。

2

美国hiQ诉LinkedIn案及其判决问题

(一)基本案情

本案被告LinkedIn公司是微软旗下一家专注于商业客户的社交网络运营商,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当用户在网站上创建个人资料时,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级别的隐私保护,若选择“整个公众可见”,包括Google等搜索引擎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在线查看他们的个人资料,即全网可见。本案原告hiQ公司则是一家有偿销售相关人力资源信息的专业数据服务提供商。其主要通过相关软件与技术手段从LinkedIn页面中刮取或自动收集获得用户公开的职业数据,在对LinkedIn用户的公开职业数据进行深度、专业化的分析与处理后,通过销售相应高端定制化的职业数据报告盈利。

2012年5月23日,LinkedIn公司在多年容忍hiQ访问和抓取自己网站的数据后,告知hiQ公司其未经同意抓取LinkedIn用户公开职业数据的行为其违反《美国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案》(以下简称“CFAA”),并切断了hiQ公司对LinkedIn页面的访问可能。在未能协商一致的情况下,hiQ向加利福利亚北部地区法院起诉了LinkedIn公司,诉称LinkedIn公司阻止其访问用户公开数据的行为是将数据私有财产化的不公平商业行为,违反了托拉斯法与加州反不正当竞争法。

此案的诉争关键有二:(1)hiQ公司的公开数据抓取行为是否合法;(2)LinkedIn公司的反公共数据抓取行为是否构成垄断。hiQ公司的公开数据抓取行为与LinkedIn公司的反公开数据抓取行为作为同一硬币的正反两面,核心在于公开数据的法律属性判断与反公开数据抓取行为的垄断性分析。

(二)法院观点

1. hiQ公司访问公开数据行为具有合理性

公开数据抓取行为合理性的判断前提在于“访问合法”与“抓取合法”。有权访问是有权抓取的隐藏性基础门槛,只有有权访问,才能深入到下一层的抓取合法判断。如果前置性的访问是非法的,那么数据抓取行为便无须讨论,可直接进行违法判断。

首先,法官依据CFAA第1030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三目的规定,以Musacchio诉美国案为依据,认定非法访问的“非法”包括两种情形:无权与不正当使用权限。后又遵循美国诉Nosa ǁ案与Facebook诉Power Ventures案的司法判断,认为非法访问中的“访问”仅指身份、资格,而非具体的访问方式。也就是说,网站的授权访问只意味着对访问身份的认可,而不能限制具体的访问方式。访问资格说通过控制身份验证的过程达到了保护私人数据的目的。

其次,确定了公开数据的公共属性。依据物理空间类比原则,现实物理空间中,未经许可进入私人住宅的行为通常是违法的的,但商店在白天营业时开店门意味着“欢迎光临”—任何人均可进入商店。将观察视角从现实物理空间转移到互联网空间。本案法官认为,由于网络通常被认为是天生开放的,那么任何人在不需要认证的情况下即可访问用户选择公开的信息。可以理解为:公开数据的全网开放决定了任何人都拥有访问的资格,而无须获得用户的事先授权。所以,hiQ公司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对LinkedIn用户公开职业数据的访问是合法的。

此外,法官并未分析iQ公司通过技术手段主动抓取LinkedIn用户公开数据行为的合理性。因为抓取行为的合理性和反抓取行为的违法性为同一问题,只要确定了反公开数据抓取行为的垄断性与否,便可知公开数据抓取行为合理性之有无。

2. LinkedIn公司反公开数据抓取行为构成垄断

第一,LinkedIn公司行为违反了反托拉斯法,属于市场主体利用垄断权力阻止竞争或获得竞争优势,或摧毁竞争对手的垄断行为。hiQ公司作为一家人力资源数据分析型企业,完全由LinkedIn用户的职业信息数据驱动。LinkedIn用户主动公开的职业数据成为维持hiQ公司生存的必须资源。而LinkedIn终止hiQ对其用户公开数据访问,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通过独占、控制公开数据以发展与hiQ产品直接竞争的数据分析产品。LinkedIn公司利用其在专业网络市场的主导地位,确保了自己在数据分析市场中获得不合理的先发竞争优势。

第二,社会利益衡量。LinkedIn反公开数据抓取行为不仅可能造成相关数据分析服务提供商破产,被驱逐出局的威胁足以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还会阻止他人以任何理由访问其网站上公开信息,从而对公众话语和自由流动构成威胁,损害公众福利。

(三)评析

本案的判决亮点是将非法访问限定在访问资格的认证必要性上,而未采取访问方式说,从而阻止了非法访问认定的泛化。但Edward M. Chen法官关于公开数据的公共属性定性与反公开数据抓取行为的垄断性分析存在可讨论的空间。

1.公开数据非属公共产品

hiQ诉LinkedIn案的特殊性在于客体的公开性。本案法官依据网络公共空间理论,认为被公开后的数据就存于公共空间中,任何人均可访问、利用。与其以公共空间形容公开数据,毋宁说法官本意在于将公开数据视为公共产品,为全社会免费利用。虽然前有美国最高法的理性判断—互联网已成为现代公共广场,但用户的公开数据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信息符号,是无形物,是虚拟财产,而非现代公共广场中的开放共享空间。用户公开数据不是公共产品,具有私人产品属性。在无明确的相反安排下,个人数据的“全网开放”应限于他人的访问、查看,而非商业性利用。

法官还缺乏对网络用户心理需求的尊重。LinkedIn作为一个商业社交平台,其个人用户基本为职场人士(排除LinkedIn公司相关数据信息产品的购买客户),用户的个人资料相当于个人工作履历,个人用户的需求是为了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雇主。但hiQ公司的主营产品却将LinkedIn用户的求职信息经过处理后,销售给LinkedIn用户的现雇主,从而让LinkedIn用户的现雇主对己方人力资源状况有更为明晰的了解。作为一个理性的市场人,谁也不愿自己的求职动态被现任雇主瞄准,从而遭受可能的报复与损害。hiQ公司抓取LinkedIn用户的公开个人数据进行商业化利用是违背用户公开数据的本意与初衷的,具有不合理性。

2.反公开数据抓取行为垄断性判断逻辑不清

反垄断法分析进路下,对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主要从两方面进行:(1)企业是否在相关市场形成市场支配地位;(2)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是否滥用了该市场支配地位,导致排除、限制竞争等损害市场竞争秩序的结果。分析市场主体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前提在于对相关市场及市场支配地位的界定。

但本案中,法官虽也是从以上两方面进行的认定,但模糊化处理了具体因素的认定。在缺失对相关市场的界定前提下,对被告市场支配地位的认识源于其在免费市场(商务社交网络)的存在感,对被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判断受原告对被告的完全业务依赖的影响。直接以“LinkedIn公司是全球最大商务社交网络,在专业网络市场拥有主导地位”为由,认定被告具有支配地位。

二十一世纪是数据经济时代。数据成为生产资料,大数据位列下一个创新、竞争、生产力提高的前沿。Viktor Mayer-Schnberger直言我们正从“金融资本主义”时代迈向“数据资本主义”时代。由谁以及怎样收集、拥有和使用什么样的数据,事关一场根本性变革的方向。用户公开数据作为特殊的生产性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经济意义。大型数据驱动型平台为维持、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往往会拒绝他人抓取用户的公开数据。这种反用户公开数据抓取行为客观上抑制了社会竞争,破坏了公平竞争秩序,损害了网络用户利益与公共利益。

我国目前主要从反不正当竞争法路径对数据抓取行为进行规制,规制客体仅是网络平台内部数据,而无关反垄断研究视角与用户公开数据。由于互联网平台拒绝其他市场主体抓取数据的行为客观上导致了数据独占这一事实,易造成企业对数据原材料市场的控制,进而形成相关数据衍生商品市场的进入壁垒并排除、限制竞争,损害市场竞争秩序,从而产生垄断法层面的“垄断”忧虑。因此,本文欲以域外反公共数据抓取行为第一案—美国hiQ诉LinkedIn案为出发点,通过检视其司法判断之缺陷,尝试从反垄断法研究进路判断反公开数据抓取行为的垄断可能性。

3

反用户公开数据抓取行为的垄断性分析

hiQ诉LinkedIn案的模糊判断表明了反垄断法对大数据经济发展中各类新型商业行为的不适应。数据驱动型商业模式下,反垄断法不仅要明确数据的产权归属问题,还要回应互联网平台所具有的双边市场、交叉网络外部性、非对称性价格结构、数据优势跨界传导等经济特征给传统反垄断法理论带来的冲击。但传统反垄断法理论目前并不过时,基本反垄断分析方法对反用户公开数据行为问题依然具有可适用性。

(一)相关市场的划分
任何竞争行为(包括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行为)均发生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科学合理地界定“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以下统称商品)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是必要前提。依据我国《反垄断法》第12条规定,相关市场是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服务(以下统称商品)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我国相关市场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相关商品市场、相关地域市场与相关时间市场。判断企业反公开数据抓取行为构成“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的逻辑起点在于准确界定该企业所属的相关市场,特别是相关商品市场。
1. 相关商品市场
传统反垄断理论建立在单边市场之上,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确定产品价格并获得利润,同一产品的消费者相同,不同的消费者群体之间不互相影响。以往一般采用SSNIP方法对单边市场进行界定,即在界定相关产品市场时,通过一个数额不大但很重要且非暂时性的涨价(一般为5%~10%)测试该产品的消费者是否愿意转购可以得到的替代品,或转向其他地区的供货商。一般而言,单边市场界定方面的争议在于市场范围是过大还是过小。面对具有双边市场、交叉网络外部性、非对称性价格结构、数据优势跨界传导等经济特征的互联网平台,相关市场的界定遭遇重大挫折,最大的争议变为是从收费端还是从免费端或是其他角度界定相关市场?如2008年的人人诉百度案,法官一方面从免费用户角度出发将相关市场界定为“搜索引擎服务市场”,另一方又从广告服务市场的有偿性角度否定了百度公司“免费服务”的抗辩。
互联网领域,企业面对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消费群体且群体之间存在关联性。其显著特点在于交叉网络外部性,即一方消费者数量的规模取决于另一方消费者的规模。例如,使用社交聊天软件的消费者越多,其他未使用的消费者就越有动力使用该软件。在交叉网络外部性效应下,互联网服务商为尽可能吸引消费者注意,发展出非对称性价格结构。非对称性价格结构下,商业运作模式为“以A换B”,即通过付费用户补贴免费用户。网络服务提供商先推出免费的服务锁定大量用户,再将开发的其他专门性商品有偿销售给其他消费群体。如百度作为一家搜索引擎商,通过提供免费的搜索服务获得大量使用者的访问,再发展出面向广告投资者的有偿网络广告服务。LinkedIn公司则通过用户数据换取广告与职业报告需求市场。虽然如何判断互联网商品市场目前为学界难题,也没有相对权威的界定观点与方法。但侯利阳、李剑两位教授提出的“用单边市场解决免费模式下的互联网产业相关产品市场界定”方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侯利阳、李剑认为,互联网领域的双边市场实为单边市场。双边市场的免费边和收费边与单边市场的上游市场和下游市场相同,只不过单边市场的两边是纵向的“上-下”关系,双边市场的两边是横向的“免费-收费”关系。因为免费本身就是一种最具渗透力的广告,因而可以将双边市场的免费边视为收费边的上游市场,收费边为下游市场。换言之,双边市场中的免费边本质上是服务于收费边的。就hiQ诉LinkedIn案而言,LinkedIn公司虽然有商业社交网络服务与职业数据分析两个市场,但其获利是来源于职业数据分析市场,商业社交网络服务市场的作用在于收集职业数据分析市场所必须的生产要素—数据。该方法确实有效地解决了从哪边界定相关市场的问题。纠纷发生在哪一边,就在哪一边界定相关市场。
反数据抓取行为一般发生在收费边,相关商品市场的界定应从收费边开始。具体的商品市场范围仍可通过传统的替代分析方法进行确定。依据互联网商品的特征、用途、价格等因素进行消费者需求替代分析,必要时进行供给替代分析。LinkedIn公司的收费市场同时存在多产品,职业数据分析市场主要服务于企业的人才招聘。hiQ公司同样是一家完全为企业人才招聘提供深度职业数据分析支撑的公司。所以,可以很简单的确定LinkedIn公司与hiQ公司存在竞合的商品市场:职业数据分析市场。
2. 相关地域市场与时间市场
竞争不单在商品维度进行,也在地域维度、时间维度进行。完全一样的商品会因不同地域而分属两个不同的相关市场。时间因素在竞争分析中也有重要重要。除了生产周期,季节性、流行时尚性或知识产权保护期限等因素也对商品竞争有影响。由于时间要素对职业数据分析服务并无太大影响,基本可以忽略时间市场。
相关地域市场指的是需求者获取具有较为紧密替代关系的商品的地理区域。与界定相关商品市场一样,主要运用替代分析方法划定相关地域市场,包括需求替代性分析和供给替代性分析。若一个地区的消费者可以快速地转向购买临近地区的商品或一个地区的供给者能快速地进入临近地区,则这两区域构成同一地域市场。商品的运输成本与运输特征、地域间的壁垒、需求者偏好等因素会影响消费者需求替代。其他地域经营者对商品价格商品价格等竞争因素变化的反应、供应相关商品的即时性和可行性等因素会影响供给替代。
理论上,网络交易的虚拟性、全时段性可以导致网络商品在零运输成本的完美条件下,在全球范围内全时段流通。但不能忽略国家法律和行政政策所造成的无形壁垒对地域市场的影响。虚拟的网络空间也是有现实界限的。如我国“3Q”大战中,最高法依据法律与行政政策关于增值典型业务经营的规定,认定境外的即时通行软件在无相关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难以进入我国境内市场。
反思hiQ诉LinkedIn公司案,相关商品市场为职业数据分析市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买卖,而无政府层面的禁止令。数据的零运输成本也让职业数据分析产品跨越了传统产品所必须客服的地域运输难题。其他供应商也能即时、可行地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同一的产品。所以,相关地域市场应为全球市场。
(二)市场支配力及其滥用的判定
1.市场支配力的确定
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其核心特征在于企业具有限制竞争的能力或地位。关于市场支配地位的的认定,《反垄断法》第18条规定,“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应当依据下列因素: (一)该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二)该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三)该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四)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五)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六)与认定该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有关的其他因素。”市场份额是认定支配地位的主要考虑因素,同时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各国反垄断执法机构一般运用市场份额、市场进入壁垒等要等确定企业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力。若市场份额难以判断,市场进入壁垒便是有效的考量因素。网络产业中,由于技术产品高度复杂产业升级换代极为迅速,科研开发投入大且风险高,市场范围在网络条件下极为广泛,网络效应与用户锁定对市场影响突出。这些使得市场份额及其数值的大小不再是影响市场支配力的最主要因素,网络产业中小的市场份额也未必真的表明企业不会形成垄断。因此,对互联网企业市场支配力的评估应从市场份额转向市场进入可能性,即是否存在市场进入壁垒及克服壁垒的可能性。
市场进入壁垒指产业内已有企业对进入或正在进入该产业的新企业所拥有的优势,或者说是新企业在进入该产业时所遇到的不利因素或限制。若某产业的进入壁垒较大,新企业进入该产业的难度就较大,相应地,一般新企业克服壁垒的可能性就较小。从其他法域反垄断法的适用情况来看,行政执法机构和法院对互联网服务市场的进入障碍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在数据驱动型产业中,数据是关键的生产要素,是优势竞争力的来源基础。谁控制了数据,谁就控制了强势的交易条件,构成“控制原材料采购市场”情形。对数据的独家控制成为相关竞争企业的进入障碍。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在最新的《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了在尊重互联网经济特征的基础上,依据数据掌握情况确定企业市场支配力的态度。
在职业数据分析市场,用户职业数据作为重点生产资料与互联网产品原料,大型网络服务商的市场支配力来源于对用户职业数据的控制。就大数据产品而言,由于多而广的基础数据有着更强的代表性,基础数据的数量成为购买者的重要考量因素,拥有强大数据集聚能力的企业在数据分析市场就自然拥有强劲的市场瓜分能量。以LinkedIn公司为例,因为其在商业社交网络平台市场一家独大,锁定了大量职场人士的相关数据,所以其职业数据分析报告产品更受信赖与欢迎,其在职业数据分析市场也便拥有更强劲的竞争力。因此,可以确定LinkedIn公司在职业数据分析市场拥有市场支配力。
2.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
反垄断法并不反对企业拥有市场支配地位,其规制的是企业在拥有市场地位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造成排除、限制竞争,损害市场竞争秩序的滥用行为。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要素有四:(1)实施滥用行为的主体具有市场支配地位;(2)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实施了滥用行为;(3)滥用行为削弱了市场竞争,损害了市场竞争秩序。(4)无抗辩事项。所谓抗辩事项,指的是合理理由。依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第八条,认定“正当理由”应当综合考虑下列因素:(1)有关行为是否为经营者基于自身正常经营活动及正常效益而采取;(2)有关行为对经济运行效率、社会公共利益及经济发展的影响。联系到反公开数据抓取行为,只有当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数据驱动型平台滥用其竞争优势,实施了拒绝其他企业抓取公开数据的行为并产生了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又无合理理由的情况下,反垄断法才会对其进行规制。
回归到LinkedIn诉hiQ公司案,LinkedIn公司拒绝用户公开数据抓取的行为符合“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构成要件,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行为。首先,LinkedIn公司作为一家大型数据驱动平台,在职业数据分析市场具有绝对的市场支配地位。其次,其拒绝竞争对手抓取用户公开数据的行为,属于通过控制原材料建立职业数据分析市场进入壁垒的滥用行为。再次,确实产生了相关限制竞争的效果。LinkedIn公司阻断hiQ公司对自己所管理(非所有)的用户公开数据的抓取,给hiQ公司带来了毁灭性打击。最后,LinkedIn公司的反公开数据抓取行为并无相关的合理理由。LinkedIn公司拒绝hiQ公司抓取用户公开数据的立足点在于打击竞争对手,独占职业数据分析市场,并不是基于其自身的正常经营活动与正常效益。而且也扰乱了职业数据分析市场的市场秩序,影响了市场运行效率,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4

小结

不同于既往数据抓取行为的反垄断诉讼案件,美国hiQ诉LinkedIn案的特殊性在于数据抓取行为客体—公开数据—的公开性。在无明确的数据权属转移安排的情况下,用户数据的“对外公开”仅限于他人的自由访问、查看,并不涵盖商业化利用。公开数据是属于用户个人的私有财产,而非公共产品。
网络平台作为数据驱动型企业,有进行数据垄断的强大经济动因。在相关数据分析市场,管理着丰富用户数据的大型数据驱动型企业有着与生俱来的先发优势,从而极易通过独占数据来获得竞争优势。此种情形下,企业为强化竞争优势而拒绝反第三方抓取自有平台的用户公开数据,会形成市场进入壁垒,阻碍市场竞争,属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从而构成垄断。同时,用户数据的隐私保护与数据驱动型产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hiQ Labs, Inc. v. LinkedIn Corp., 273 F. Supp. 3d 1099, 1108 (N.D. Cal. 2017).
[2] Facebook, Inc. V. Power Ventures, Inc. , 884 F.3d 1058, 1067(9th Cir. 2016).
[3] Grunes, Allen P. Another Look At Privacy [J]. George Mason Law Review, 2013, 20(4).
[4] Haucap J. Heimeshoff U. Google, Facebook, Amazon, eBay:Is Dirving Competition Or Market Monopolization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Economic Policy,2014,11(01).
[5] Jamie L. Williams. Governing the Internet: Public Access, Private Regulation-The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w Symposium [J]. 24 Boston University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w(416).
[6] Mark Armstron.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 [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 37 (03).
[7] Maurice Stucke. Allen Grune. Big Data and Competition Policy[M]. Oxford Press, 2016.
[8] Moon Jaewan. A Study on the Concept of Personal Data [J]. Public Law, 2014, 77(53).
[9] Packingham v. North Carolina, 137 S. Ct. 1730, 1732 (2017).
[10] Passage Media Corp. V. Cass Commc'ns,Inc.,750 F.2d 1470,1474 (9th Cir.1985).
[11] United States v. Nosal (Nosal ǁ), 844 F.3d 1024 (9th Cir. 2016).
[12] 曾彩霞,尤建新.大数据垄断对相关市场竞争的挑战与规制:基于文献的研究[J].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2017(06):8-15.
[13] 曾迪. 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平台反垄断法适用难题研究[J]. 重庆邮电大学(社会科学版),2019(03).
[14] 方志军.计算机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年第3版.
[15] 韩伟,李正.反垄断法框架下的数据隐私保护[J].中国物价,2017(07):34-37.
[16] 侯利阳,李剑. 免费模式下的互联网产业相关产品市场界定[J]. 现代法学,2014(06): 72-73.
[17] 侯利阳. 论垄断法中的相关市场:源流、方法与反思[J]. 竞争法律与政策评论,2018,4(00): 39-67.
[18] 李剑. 双边市场下的反垄断法相关市场界定—“百度案”中的法于经济学[J]. 法商研究,2010(05): 38-45.
[19] 时建中,王伟炜. <反垄断法>中相关市场的含义及其界定[J]. 重庆社会科学,2009(04): 54-63.
[20] 王利明.论人格权商品化[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04):54-61.
[21] 王晓晔.《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中经营者集中的评析[J].法学杂志,2008(01):68-82.
[22] 王融.关于大数据交易核心法律问题—数据所有权的探讨[J].大数据,2015(02) : 49-55.
[23] 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04): 47-49.
[24] 吴汉东,张平,张晓津.人工智能对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挑战[J].中国法律评论,2018(02):1-24.
[25] 臧传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反垄断标准的选择[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3(05):17-20.
[26] 詹馥静,王先林. 反垄断视角的大数据问题初探[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09): 37-42.
[27] 吕明瑜,网络产业中市场支配地位认定面临的新问题[J]. 政法论丛,2011(05):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