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长江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与知识产权创新的路径
- 发布时间:2016-11-24
- 发布者:武汉知识产权研究会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与知识产权创新的路径
许铁柱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
摘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是创新,科技创新是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动力,同时,知识产权创新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一脉相承,而知识产权创新本身具备的制度供给、技术供给、人才依附、经营贸易等多重属性,决定了知识产权创新的路径能够引领供给侧结构改革,其能够从核心制度改革、产业发展基础、高质量供给来源、创新人才转化生产力、经营贸易这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关键词:经济;供给侧;知识产权;创新驱动
一.供给测结构改革的提出和内涵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2016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自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概念和相关举措正式成为了我国的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那为什么我国要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以来波动下行,持续时间已有5年多,经济运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态势和特点。其中,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这就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供给测结构改革其本质上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从“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上我们可以得出国家的经济发展策略的转型,就我而言,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供给侧上做文章意在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更多力促经济转型升级的改革举措将发力;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市场监管,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用公平竞争的法治稳定企业预期。
二.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必须贯穿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过程。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而适应需求侧升级的变化,必须要有供给侧的升级变化。一方面,创新能够提高传统产业的供给质量,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另一方面,创新还可以发掘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在“互联网+”时代占据先机,更好地创造和引领市场的潜在需求,把握和顺应新需求产生和变化的方向。通过这个过程,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进而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
其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系统的创新实践。它既涉及到制度的变革,结构的优化,也包括要素的升级,其核心都是创新。从制度层面说,供给侧的改革离不开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知识产权有效保护的机制,离不开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离不开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更离不开对过去限制生产要素在城乡区域间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的破除;从结构优化层面来说, 我们需要通过运用新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逐步淘汰低端、落后产能,进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要素升级上来说,我们需要通过技术、管理、工艺、知识等的创新,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制造新产品,创造新需求,打造新动能,进而实现整个供给端的提质增效。这些,没有制度供给上的革故鼎新不行,没有产能发展上的汰旧立新不行,没有产业追求上的弃旧图新也不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所在,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
最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当前的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部分行业出现周期性过剩和绝对性过剩的相互叠加,产品供给远大于需求,使得工业品价格持续回落,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商品房库存规模偏大的问题尤为突出,需要较长的消化周期。通过“去产能”,逐步化解工业领域的过剩产能,促进企业优胜劣汰,有利于工业品价格合理回归,扭转企业整体利润下滑的局面。通过“去库存”,减少资金无效占用,降低债务违约风险,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可以发挥房地产业体量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作用,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的波动。其次,应当着力防范和化解风险,当前,我国企业的债务水平相对较高,特别是重化工和房地产领域债务高企,资金链紧张,违约风险上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可以通过处置“僵尸企业”和不良债务,加快资产重组,提高资产收益率,改善资产质量,避免潜在风险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降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降低银行贷款不良率上升的压力,引导资金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增强实体企业的活力,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
我个人认为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需要做的是重塑中长期增长动力。抓科技创新才是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在于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后要落在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创新型经济上[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做好“减法”,还要做好“加法”“乘法”和“除法”。做加法,就是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使新增长点汇聚成强大的增长动力。做乘法,就是要转向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除法,就是要提高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和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引入市场化交易机制,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三.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知识产权创新的路径引领
科技创新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更是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动力,而知识产权创新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一脉相承,国内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也得到了充分证明[3]。关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与知识产权创新的路径间的关系,我认为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知识产权创新的路径引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产权创新的制度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制度改革;(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产业发展的基础;(三)产品的知识产权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高质量供给来源;(四)知识产权创新的人才培养是供给侧结构改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储备;(五)知识产权创新的经营和贸易能够驱动贸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知识产权是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制度。知识产权将企业的创新、研发、制造和营销等有效地连结起来,既可以引领创新和创业的发展,又可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创新的过程和结果,是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经济整体依赖于某种形式的知识产权,与专利、商标、版权相关联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是一国经济的支柱。其实,知识产权本身就是一种产权化的创新,其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某种意义上看,创新驱动就是知识产权驱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是实现上述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
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基础。截至目前,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注册商标申请量也是多年稳居国际首位,同时成为版权大国。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知识产权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效益与贡献不足等问题。在数量方面,2015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10.2万件,占全球申请量的近1/3,但仍存在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35个技术领域中,国内权利人较国外权利人在拥有专利数量上占优势的有28个,但在光学、发动机、运输、半导体、基础通信、音像、医学等领域与国外存在差距。同时,中国在3D打印、纳米技术、机器人工程等少数尖端前沿领域表现强劲,但在大多数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总体偏少,80%的高档芯片、近100%的大型发动机依赖进口。这些现状,都需要调整知识产权发展的重心,在坚持“数量布局、质量取胜”的同时,要更多强调质量和水平、结构和布局、实施和效益。在知识产权制度产品的新“供给”中,要注重核心技术的专利拥有量、发明专利的域外布局、专利运用及产业化率,商标的附加值构成、知名品牌的拥有量及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版权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版权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等[4]。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分类,是以法定权利作为相关产业命名,强调了该类产业中的知识产权构成:一是知识产权要素的高密集性,该类产业是以专利、商标、版权等无形资产要素组合,依靠知识产权的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而发展;二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高依赖性,该类产业是以权利的存在为基础,以权利的保护为后盾,依赖健康有序、公平开放的法治环境而生存;三是知识产权价值的高成长性,以知识产权为实质的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性,知识产权本身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财富创造的主体资源。在2015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以“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为专项任务,提出了规划指引、市场投入、政策扶持、示范引导、管理服务等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各国发展态势表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在于改变依赖资源和投资驱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作为结构性改革的新“供给”,两者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关系。
产品的知识产权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高质量供给来源。供给侧改革需要提高供给质量,产品创新满足并带动市场需求,技术创新降低产品成本[5],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扩大有效供给,从而更好满足广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改革还需要鼓励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只有不断创新,促进技术进步,才能生产更多新产品,满足新需求。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还需要保护创新。最主要的方法是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如今,中国企业们纷纷走出国门开辟海外市场,遭遇知识产权纠纷早已不是新鲜事。而前些日子出现的一起知识产权纠纷,更是暴露出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存在的问题。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电子消费展上,发生了一件不甚光彩的事:一家来自中国的电动滑板车公司展台,被美国联邦法警突袭搜查,并以涉嫌侵犯别家专利权为由没收了其展品和宣传材料。具体案情就不多讲了,单说中国滑板车公司的抗辩理由。据称其早已开发出产品,只是因不愿产品设计被其他中国厂商抄袭,才迟迟没有亮相。怎么回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严格、侵权易发多发等问题突出。在专利申请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专利公布,会对专利具体内容进行公开。“模仿能力”很强的企业,便通过专利中的核心创新点,不费吹灰之力造出类似产品来。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的成果便打了水漂。而我国知识产权案件的维权成本又过高,大多数侵害专利权案件需要耗费2-3年时间,而在此期间侵权产品早已名满天下。即使赢了官司,却输了市场。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也使得被侵权人劳心费力。一些曾经吃过亏的企业,索性先不去申请专利。所以才会出现滑板车公司那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抗辩理由。
知识产权的保护失当,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创新动力。为了防止被侵权,有的企业甚至开始“炒冷饭”,新瓶装老酒,把老产品换个外壳,换个新包装再卖一次。企业不敢创新,不愿创新,最终将会影响到产品供给。因此,更好的保护知识产权,也应当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知识产权创新的人才培养是供给侧结构改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储备。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重要的创新供给要素,知识产权创新人才既是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力量,随着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知识产权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人才议题。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靠人才制度牵引,最近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到,到2020年,要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个宏大的目标需要我们能够在党的领导之下,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在推动人才合理流动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契机,多元化人才引进途径和渠道[6]。同时,在人才的使用方面,要能够适应市场、引领市场,实现人才的价值。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创新人才合理使用。企业、政府、高校等用人单位,要能够实现人才的价值,必须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真正将人才的价值发掘出来;同时,用人单位要能够体现人才的价值,对人才做出相应的回报,这种回报包括了薪酬、福利、机会等。通过建立“人尽其才”的实践平台和“人获其‘财’”的价值平台,用人单位才能够获得人才的有效供给。有了“人”这一最重要的资源,用人单位才能够真正获得发展,并进一步推动人才的供需均衡。人才的供给均衡离不开人才管理服务业,但是我国的人才管理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专业性、创新性、服务性都存在较大的不足。要想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人才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人才管理部门首先要进行改革,提升从业人员的水准和价值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才管理各职能方面的技术和产品创新。
知识产权创新的经营和贸易能够驱动贸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产权资源,特别是在专利领域,实现了“两个一百万件”的重要突破。其一,是实现了发明专利年申请量一百万件的新突破。其二,是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一百万件,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百万件的国家。这些为专利的转移转化、收购托管、交易流转、质押融资等提供了平台支撑,有效发挥了知识产权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由此能够带动各区域的贸易流动,更加能够实现跨国跨区域的销售贸易。同时,美国、欧盟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出口贸易的贡献已经非常大,含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深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7],所以,应当提高知识产权贸易的比重,加大新兴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与转化运用,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培育外贸增长新动能,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经营战略,走自主品牌高端化路线,使品牌成为外贸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让知识产权贸易推进贸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
四.结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市场监管,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用公平竞争的法治稳定企业预期;同时,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技术创新,着力提升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的质量和发展的效益。科技创新必须贯穿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过程,科技创新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更是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动力,而知识产权创新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一脉相承,同时,由于知识产权本身具备制度供给、技术供给、人才依附、经营贸易等多重属性,所以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知识产权创新的路径引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产权创新的制度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制度改革;(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产业发展的基础;(三)产品的知识产权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高质量供给来源;(四)知识产权创新的人才培养是供给侧结构改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储备;(五)知识产权创新的经营和贸易能够驱动贸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参考文献: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的关键点在于创新,毛同辉,新华网,2016年5月20日
[2] 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赵志耘,经济,2016,第11期,第24-25页
[3] 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引领作用研究,赵磊,重点关注,2016年9月,总第272期,第1-4页
[4] 推进供给侧改革需要知识产权发力,中国知识产权报,2016年5月20日
[5] 论创新驱动理念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黄剑,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年9月,第37卷第5期,第12-17页
[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人才培养,赵曙明,光明日报,2016年5月27日
[7] 知识产权贸易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顾晓燕,现代经济探讨,2016年第7期,第20-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