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报之二优化企业专利数量和质量,提高企业专利应用能力和成效
- 发布时间:2015-09-16
- 发布者:武汉知识产权研究会
——《武汉市规模以上企业的专利技术应用调查研究》专报之二
内容摘要:
被调查企业专利应用占授权专利、有效专利的70.81%、76.06%,发明专利应用占授权发明专利、有效发明专利的84.86%、87.04%。
被调查企业专利产品的年度产值所占比重仅为三成,专利产品的出口额占年度工业产值的1.53%。
被调查企业专利应用率达七成,发明专利应用率高达八成,但专利许可仅占授权专利、有效专利5.95%、6.39%,发明专利许可转让占授权发明专利、有效发明专利的9.98%、10.24%。
创新是从发明创造到产业化的全过程,利用专利技术增强竞争力、赢得市场是创新的意义和目的。温家宝同志曾指出,决定竞争力的,最终是创造、知识产权和品牌,是企业质量和效益。调查发现,我市规模以上企业专利应用对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活力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专利应用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尚未发挥决定性作用,需进一步提高企业专利应用能力和水平,推进专利技术实施和产业化,不断提高专利应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一、企业专利实施应用率较高,但未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一)专利应用对于提高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的积极作用。调查发现,与没有专利活动的企业相比,有专利申请或授权或有效专利企业的平均经济效益明显具有优势,获得过专利授权的、拥有有效专利的规模以上企业市场产值所占比重较大,占五成以上。企业累计自行实施专利和专利转让7460件,占有专利活动规模以上企业专利授权、有效专利的比重为70.81%、76.06%,其中,发明专利累计实施1726件,占授权发明专利、有效发明专利的比重为84.86%、87.04%。专利产品的年度工业产值占年度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1.94%。专利产品的年度工业增加值占年度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2.01%。
(二)专利应用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尚未发挥决定性作用。调查发现,受制于我市规模以上企业专利数量偏低、专利质量不高,我市规模以上企业专利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各项经济指标上的占比不高,专利产品的年度产值所占比重仅为三成,专利产品的出口额占年度工业产值的1.53%。专利应用在经济活动中尚不处于支配性地位,专利在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在全国经济活动中仍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能力仍需加强。
(三)国有企业专利应用率低于民营企业,但民营企业专利应用数量远低于国有企业。调查发现,2013年,国有企业累计自行实施专利5365件,分别占国有企业授权专利、有效专利的比重为66.18%、70.44%。其中,自行实施发明专利1141件,分别占国有企业授权发明专利、有效发明专利的比重为66.49%、68.28%。而民营企业自行实施专利681件,分别占民营企业授权专利、有效专利的比重为61.57%、70.06%。其中,自行实施发明专利83件,分别占民营企业授权发明专利、有效发明专利的比重为77.57%、81.37%。民营企业专利应用占有效专利、有效发明的比重高于国有企业。但民营企业专利应用数量远低于国有企业。
(四)企业专利自己实施较多,许可较少,实施方式较为单一。调查发现,规模以上企业专利应用率达七成以上,发明专利应用率更是高达八成。企业专利转让422件,其中发明147件,实用新型244件,外观设计31件。专利质押4件。企业专利许可为201件,其中,发明56件,实用新型135件,外观设计10件;独占许可199件,普通许可2件,许可率仅为1.9%。且专利许可多为独占许可,没有一件专利许可是交叉许可。这表明,规模以上企业专利申请和自行实施应用作为保护自己创新成果和产品市场的重要措施,而不是将其作为通过许可增加收益的主要途径。相反,许多跨国公司都把许可专利技术、推行技术标准作为赢利的重要手段。
二、企业专利数量偏低、质量较低,专利管理缺位是企业专利应用未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因素
(一)企业专利数量偏低、质量较低是企业专利应用在经济活动中未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近几年来,我市规模以上企业主要专利指标增长迅速,年均增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企业专利申请、发明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发明专利授权、有效发明专利分别为15776件、6019件、10536件、2034件、9808件、1983件,数量明显偏低,其有效专利数量仅为华为公司的50%,企业专利申请、发明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发明专利授权、有效发明专利分别占全市总量的13.43%、14.68%、18.19%、17.50%、16.21%,不到两成,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专利质量较低。
(二)专利意识不强,专利战略实施不力,专利管理缺位,是企业专利应用在经济活动中未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原因。调查发现,规模以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为0.22%,占研发人员的比例为3.38%。44.86%的企业没有设置任何管理机构,39.25%的企业仅有企业内部人员兼职进行知识产权管理,47.66%的企业没有独立的专利管理人员,66.07%的专利管理人员没有专利代理资质。28.97%的企业的领导决策机构不会讨论本企业的专利情况。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不高,企业专利意识仍有待加强。
在专利信息利用管理上,在新产品立项、研发之前,没有进行专利检索分析的企业占23.37%。在专利申请管理上,2.8%的企业申请专利是为了满足行政的硬性要求,或者是为了获得特定的资质,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等,专利申请动机不当。
在专利战略制定和实施上,80.37%的企业为了获得专利,首选自行投资研发。通过中介取得专利权,或者委托高校或科研单位或其他企业研发,或者是直接寻找专利权人取得专利权的不到20%。表明企业未制定科学合理的专利战略,或者是专利战略实施不力。
(三)缺乏专利综合应用也是企业专利应用未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企业自行实施专利应用率近七成,发明专利实施率超过七成。但企业专利许可应用率较低,且专利许可多为独占许可。企业专利应用的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过于重视自行实施专利,忽视专利许可或转让,会使专利价值不能得以充分实现。
三、加快发展企业专利数量和质量,加强专利管理,提高企业专利应用能力和成效
(一)遵循“质量优先、数质并重”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企业专利数量和质量。企业应树立质量优先、技术优先的意识,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提高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投入占企业年度产值的比例,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专利资助力度,逐步调整专利资助政策,实现由重视专利数量向专利数量与专利质量并重的转变。实施分别针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不同的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发展对策。加强企业专利管理,建立健全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专利管理机构和机制,提高企业专利管理能力和水平,将专利管理纳入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加强专利信息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企业专利信息利用能力和布局设计能力。不断提高专利代理服务能力,有效服务于专利质量发展。
(二)加快实施企业专利战略,全面推进专利技术实施和产业化,提高企业专利运用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专利应用对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强化面向专利成果要以的政策导向,着力提高专利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效率,完善以需求和市场为导向的专利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培育现代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完善专利中介机构等交易平台,创新成果转化的方法和手段,建立健全融实施、许可转让于一体的多元高效专利应用体系,全面提高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应用能力和成效,不断提高专利应用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课题组成员
武汉知识产权协会 陈保国、丁科、容伯轩、宣 炜
武汉科技大学 蔡祖国、梁东新、赵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