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参加“国际文化知识产权小镇”线上平台发布会 暨文化产业发展专家论坛

    2018年7月25日,“国际文化知识产权小镇”线上平台发布会暨文化产业发展专家论坛在“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举办。会议宣布,该项目正式落户武汉琴台中央文化艺术区(汉阳),“保护+运营”珠联璧合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武汉知识产权研究会是本次活动的支持单位之一。

    “国际文化知识产权小镇” 是在武汉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武汉市招才局的指导下,由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和元合文化艺术(武汉)有限公司,联合武汉市汉阳区政府共同打造的中国首家国际性的文化知识产权小镇。据悉,该项目是武汉市“双招双引”代表团、人才工作代表团前期赴丹麦开展工作的落地成果,由丹麦引入武汉市汉阳区。

    武汉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华中科技大学科技法研究所执行所长焦洪涛,武汉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秘书长、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市场总监叶芳应邀出席并发表演讲。

叶芳.jpg

    在平台宣介环节,叶芳指出,没有版权保护的文化领域遏制文化的创新,将是一片沙漠。通过“文化+ 知识产权”的模式,“国际文化知识产权小镇”以“真实、原创、文化、国际”为核心特色,集聚文化产业者、激发文化产品的生产并提供展示交易,助力文化消费的转型升级。“小镇可以引进大量带原创IP设计能力的设计师,来帮助文化创业者后期的孵化,我们希望构建一个以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为特色的完整的生态链。”通过线上平台,以服务文化产业为根本,以知识产权为催化剂,帮助文化产业者发展。未来将分三步走,一是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确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其次打造线下的维权保护屏障,最后对文化产权进行深入维权,构建整个文化产业生态链。

焦老师.jpg

    在专家论坛阶段,焦洪涛发表题为《知识产权也需要承载审美》的专题演讲。他认为国际文化知识产权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积极探明文化艺术产业领域中知识产权的特殊议题和特有规律。在通常昼景和灯光夜景下,对巴黎“埃菲尔铁塔”进行摄影拍照的行为,是否构成版权法上的“合理使用”抑或侵权?油画艺术家为何可以在多次转售拍卖过程中享有“追续权”?青铜翻模的雕塑作品、版画作品、摄影作品在交易过程中“原件”与“复制件”的数量标准如何界定和计算?“赝品”“复制品”“仿制品”“高仿品”“臆造品”“假冒品”等如何通过文物法与版权法的协调与合作来界定?两岸“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产品与基于馆藏文物的商业化开发利用的版权合理性如何论证?我国是否应引入并确立国际版权贸易中的“文化例外原则”来保护“文化多样性“?通过以上实例和设问,焦洪涛进一步指出,艺术的灵魂在于“美”,艺术产业的主旨在于输送、传递和分享“美”,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法律则提供实现“美”和“超越”的基本制度性保障。法律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法律职业共同体也需要基本审美能力和发现“美”的素养。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多部门多领域多层面的法律制度的有效支撑,但其核心和主轴是知识产权制度及其“活用”。文化创新与技术创新一同构成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制度也需要与之对应的文化体系的营造。文化产业领域中相关权利的归属与确权、流转与交易、救济与保护、限制与平衡、运营和管理,都需要知识产权制度能有效“映射”“链接”“渗透”和“融合”艺术与文化领域的特点与规律,散发出“美”的光芒。一言以蔽之,作为善法和良法的知识产权制度也需要具备承载审美的能力、促导艺术繁荣的功能。

    在活动现场,焦洪涛还接受了《长江日报》记者专题采访。他指出,制度建设为国际文化知识产权小镇护航。国际文化知识产权小镇的突出特点是“大融合”:中外融合,传统与现代融合,美学与产业化融合,人文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自然禀赋与机制优势融合,打造全要素良性生态群落。在制度建设上有三个重点:一是完善产权保护,尤其是知识产权的大保护、严保护和快保护,从国际文化贸易的角度来说,需要学习、掌握和运用相关的国际规则;二是营商环境的塑造和优化,要借鉴外地先进省市的经验,依托自贸区优势,突破现有束缚迸发出新的活力;三是要加强企业家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要让艺术家安心创作,市场拓展与资本运作交给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

    武汉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处工作人员等应邀参加了上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