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长江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一):发挥知识产权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

发挥知识产权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

董宏伟

武汉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我国提出的背景和意义,论证知识产权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辩证关系,分析知识产权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作用,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制约知识产权发展的制度瓶颈;研究了知识产权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举措,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以后在历次有关改革和经济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政的提出是本届政府对过去数年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期叠加”和“新常态”判断的进一步探索和升华,是最高决策层基于当前经济形势全面深刻认识,针对现实经济中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问题,提出的治理方略,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自2015年11月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以来,国内相关研究逐步兴起,但多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较少涉及到知识产权领域。本文试图从研究知识产权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入手,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我国知识产权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知识产权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知识产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供给要素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用透明的法治稳定企业预期;同时,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技术创新,着力提升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的质量和发展的效益。知识产权本身具备制度供给、要素供给和技术供给属性。因此,无论是从制度层面还是从要素、技术层面来看,知识产权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支撑和基本保障。

(一)知识产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根本的制度供给

新供给经济学主要研究者和知名经济学家一致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发挥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与经济繁荣中的关键作用,核心制度供给与制度创新,目标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建成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1. 知识产权是激励创新的最核心制度安排。由于“创新知识外溢”、“创新过程的高风险”等市场失灵特征,必然导致全社会创新供给的不足。政府部门为了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鼓励创新。知识产权制度给予创新者一定的市场垄断地位,根本目的在于增加知识产权所有人在社会回报中所占有的份额,使其不仅能收回研究开发付出的投入,而且还能取得比其投人大得多的回报,从而继续新的发明创造,这就给天才之火添加了利益之油,进而引导更多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投入到创新中。

  2. 知识产权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合法手段。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经济。特别是专利制度是技术、法律、经济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最重要的形式,是以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为基础,在专利法的保护下,以独占市场为主要特征,以谋求发明创造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国际公认和通行的手段。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备的今天, 知识产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法权和无形资产, 也是经济主体一种强有力的竞争武器, 在经济生活中不仅作为无形资产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 而且作为一种法定的智力成果权还具有巨大的商业竞争价值, 是一种重要的竞争资源, 是企业参与竞争、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开路先锋和坚强后盾, 并且成为发挥知识资源经济竞争效能的重要保证。

  3. 知识产权制度具有维持市场秩序功能。无形财产的流通需要法制化、规范化,使得知识产品的流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正是适应了这个需要。知识产权制度通过确认成果属性,保障作出主要物质技术投入单位或个人充分享有由此所产生的合法权益,通过保护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货源名称等专属权利和制止不正当竞争,维护投资企业的竞争优势,维护市场的公平和有序的竞争,并用法律正确规范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自觉尊重或被迫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使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他人智力劳动成果的良好社会环境和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产业迈向中高端,创新驱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需要。知识产权制度本身蕴含的新型产权安排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是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转化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制度供给,是提高供给质量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外部环境的关键要素之一。

(二)知识产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核心的要素供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是要素市场供给的改革。产品市场上供给侧结构之所以出现问题,根本在于要素供给与配置出现了问题。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支持经济长期增长的要素(动力源)主要有五个:劳动力、土地及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创新。[1]也有的学者认为,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2]笔者认为,要素主要除了土地、资本、劳动力以外,还有知识产权这一要素。以前中国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劳动力、土地、资本等廉价要素投入,带来过度投资、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结构性问题。现在,中国正在从密集要素投入过渡为要素效率的提升,然后再到创新驱动发展,知识产权将成为要素供给市场最为核心的要素。

  1. 知识产权是要素供给市场最为核心的要素。纵观社会经济发展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素(资源)并不相同。在奴隶社会,谁拥有的劳动力多,谁就是奴隶主;在封建社会,谁拥有的土地多,谁就是庄园主;在资本社会,谁拥有的资本多,谁就是资本家。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年代,知识产权与土地、资本、劳动力相比,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谁拥有的知识产权多,才能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2. 知识产权本身可以直接变现获利。在以前,知识产权的作用主要是对取得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进行市场保护,然后通过产品和技术的销售来获取丰厚的利润。当今,知识产权的直接许可转让收入已成为众多跨国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一个产品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最后进行市场营销,利润价值形成一条“高——低——高”的“微笑曲线”。 前者与后者有较高附加值,而生产制造这一环节附加值就小一些。前者以专利为核心,后者以品牌为依托,都是知识产权的范畴。它所创造的赢利模式,正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顶尖企业的生存方式,如果说技术好比金子, 知识产权就是那根点石成金的手指了。

  3. 知识产权可以形成资本和用来融资。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可以进行资本运营。知识产权制度有助于提升企业融资能力,缓解创新企业普遍面临的资金约束。每一项知识产权授权都是包含特定价值的无形资产。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评估手段和风险控制水平的提升,围绕知识产权开展的质押融资业务日益增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味着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具有更高专属收益权和市场价值,企业融资能力也将随之而提升。

(三)知识产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技术供给

从技术层面讲,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是产权化的科技成果,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要实施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就必须加大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供给力度。

  1. 知识产权是技术供给的核心指标。无论是企业、科研机构还是国家,知识产权拥有量很大程度上反映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发展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不占有自主品牌,就谈不上真正的技术创新,离开了知识产权和品牌,技术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拥有知识产权,才有了占领市场的“看家本领”,才能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这也是众多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纵横驰骋的秘诀所在。

  2. 知识产权可以提升技术供给的质量。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相关制度框架下,特别是专利制度,所形成的系统性的信息公开披露机制。知识产权制度既保障创新活动的回报,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获取和扩散。充分运用专利文献,能尽快改变闭门造车的局面,有效配置有限的技术创新资源,使得人们可以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研究开发更新更好的产品和技术,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研究。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知识产权支撑作用提出的新要求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从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措施,这些举措对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知识产权领域全面改革

一是政府报告提出要“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这对加快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主管部门林立,职能划分不清晰,管理范围存在交叉重叠,容易导致知识产权行政系统内部的权力冲突。当前要着重解决行政管理体系多头分散和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推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职责、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能力协调统一,形成权界明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二是报告在提出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这对加快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由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多,各种类别的知识产权在保护时存在许多交叉地带或事实真空,容易导致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利益化倾向,使权利人特别是企业在寻求保护和服务时无所适从。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实行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管理,可以有效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行政执法力量、统一知识产权执法尺度,无疑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效率的有效途径。三是报告中提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实施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完善股权期权税收优惠政策和分红奖励办法,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新。”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深化与科技管理相衔接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最主要的是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所形成的知识产权的处置权;实施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最主要的是完善广大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收益权,包括股权期权税收优惠政策和分红奖励办法。

(二)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需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一是报告中提出“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只有不断创新,促进技术进步,才能生产更多新产品,满足新需求。这就要求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依靠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企业也要向研发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而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都依赖于知识产权制度的支撑和保障。二是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行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时代,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更加突出,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形势更加紧迫。研究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U型”曲线的右半边上升阶段。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形成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创新要素价值,有利于更加高效地配置各类市场资源,推动经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

(三)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需要知识产权强力支撑

一是报告中提出“提升消费品品质。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供给侧改革需要提高供给质量。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扩大有效供给,从而更好满足广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就要求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脱颖而出,要求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不断的开发新产品、创造新体验,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和越来越高的需求。发明专利、外观设计、服务商标等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将会日益体现,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将进一步提升。二是报告中提出“促进制造业升级。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发展也将面临迈向中高端新常态。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和定位,也可以在我国产业升级转型中找到自身发展的位置。在促进制造业升级中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和服务,将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作为制造业升级的主攻方向,做好重大关键技术的专利前瞻性布局,在关键技术领域形成知识产权比较优势。三是报告中提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工程。”未来3—5年,我国经济转型重在实现由工业主导走向服务业主导,形成服务业主导的新常态。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相互融合是一个大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知识产权服务业技术与知识密集,附加值高,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对外贸易和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必将为知识产权服务业加快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需要知识产权量质提升

一是报告中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而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成败、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希望做大做强、走向国际的企业,如果仅靠盲目扩张业务领域,搞所谓“低成本”营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才有了占领市场的“看家本领”,才能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二是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以改革促发展,坚决打好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攻坚战。”国有企业要提质增效,同样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在国有企业改制、兼并、重组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防止国有无形资产流失,特别是对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合理处置。三是报告中提出“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稳定的法治环境,促进各类企业各展其长、共同发展。”要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要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知识产权,稳定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预期。因此同时,要大力弘扬非公有制企业家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在我国,企业家精神是非常稀缺的资源,是特殊的无形的生产要素,是企业持续发展和基业长青的发动机。创新精神缺乏的经营者,是无法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而这种企业家精神,也是知识产权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

三、我国知识产权现状不足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现状,还不能有效的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和能力不能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

一是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分散并列、独立并行,机构设置缺乏统一标准。二是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适应性不足。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知识产权没有真正融入经济科技工作;不能适应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变革的需要,在国际规则的变革中话语权较弱;不能适应市场主体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强烈的诉求需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三是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职能转变没有到位,存在一些缺位、错位、越位问题,特别是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还没有完全转变。

(二)知识产权创造应用能力不能够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路径

一是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知识产权创造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二是企业主体地位不突出,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实力差距非常大,绝大多数企业知识产权实力薄弱。三是有利于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环境尚未形成。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转化率低。企业知识产权转移扩散意愿不强。四是与产业有关的知识产权制度环境和政策手段有待进一步强化,产业知识产权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有待完善。五是知识产权服务业行业总体规模小、业务单一,与创新结合不够、市场化率较低,人均资产与利润水平不高。

(三)知识产权保护执法水平不能够维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市场经济有序竞争的新环境

一是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着冲突、过时、滞后的现象,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繁多,司法保护与行政执法衔接不畅,“多元”、“多层级”的行政执法体制严重影响了各行政执法机关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三是知识产权审判体制有待改革,大部分法院仍实行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的“三审分立”模式。知识产权诉讼中权利人的举证负担繁重,民事救济的赔偿数额偏低。四是知识产权社会调解制度有待建立健全。社会上缺乏专门的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机构,知识产权仲裁仍处于起步的摸索阶段。五是知识产权市场监管中行业组织、民间机构等社会监管功能有限,自律手段缺乏。

四、加强知识产权供给,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步入“十三五”新时期,随着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知识产权事业更需要提速发展,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面向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廉洁和安全发展,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协同有序推进知识产权领域改革 。

(一)推进知识产权结构性改革

  1. 改革知识产权治理结构

(1)建立“三合一”综合行政管理体制。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授权地方开展知识产权改革试验,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和鼓励基层探索的要求,鼓励各地区按照“综合管理”和“逐步实现从分散多头管理向部分集中管理转变”的总体要求,倡导基层先行先试,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综合管理改革路径。在国内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产业园区率先实施知识产权统一管理试点,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综合改革实验区。

(2)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要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必须着力提高社会公众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市场主体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加强社会组织知识产权共同治理,政府要积极行使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职能,司法保护要发挥具有终局权威优势。凝聚全社会力量,整合多方面资源,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发挥各部门机构的优势,最终形成政府统筹、司法保障、社会自治、企业自强、公众自觉的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构建中央与地方层级分明综合保护相衔接、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相协调、知识产权与市场监管文化监管综合行政执法相协助、市场主体自我约束与社会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机制。

(3)探索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按照《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研究探索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的基础上,开展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研究和试点工作。将专利、商标、版权行政执法权整合,形成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格局,建设知识产权综合执法法律法规支撑体系,形成权责明确、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知识产权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行为规范、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知识产权综合执法队伍。

(4)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社会组织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政府,大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政府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角但不是全部,我们当前社会所经历的各种“政府失效”和“市场失效”不得不让我们对社会运作方式进行重新思考。具体到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作为市场经济民事主体的组成部分,在提高企业生存能力、追求行业整体利益、保护企业知识产权、代表行业利益进行知识产权诉讼等方面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让社会参与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发挥社会的调节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 优化知识产权质量结构

(1)开展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布局。通过科学统筹规划,优化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拥有量、结构和布局,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等的数量、结构和布局全球领先。发明专利拥有量、PCT申请量大幅增长。商标拥有量和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量持续增长。计算机软件版权登记数量、科技论文数量稳步提升。

(2)全面加强知识产权质量管理。贯彻“以数量布局、靠质量取胜”的知识产权创造方针,建立起质量发展规划科学、质量激励政策健全、质量考核评价合理、质量监督管理有力、质量服务体系完善、质量文化氛围浓郁的知识产权宏观质量管理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力支撑。要按照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要求,在巩固知识产权大国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科学配置创新资源,围绕产业升级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集中研发一批基础和核心技术专利。要统筹指导企业专利申请和品牌培育等工作,努力使中国企业拥有数量多、质量高的知识产权,打造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的“升级版”。建立专利申请人诚信档案制度,加强监控处理力度,规范专利申请行为。以优化专利质量为导向,完善专利申请资助政策,促进专利申请质量提升。

(3)完善知识产权确权审查和注册机制。建立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快速登记通道。优化专利和商标的审查流程与方式,实现知识产权在线登记、电子申请和无纸化审批。完善知识产权审查协作机制,建立重点优势产业专利申请的集中审查制度,建立健全涉及产业安全的专利审查工作机制。合理扩大专利确权程序依职权审查范围,完善授权后专利文件修改制度。拓展“专利审查高速路”国际合作网络,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专利审查机构。完善商标审查和异议、评审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商标注册审查效能。加强著作权登记体系建设,扩大版权登记覆盖面。

(4)提升知识产权申请代理水平。通过规划和引导,建立健全专利中介服务体系,提高知识产权服务的质量成为当务之急。完善《专利代理条例》等法规制度,探索制定代理机构和代理人诚信评价量化标准,规范代理机构审批、年检工作程序,建立审批结果公示制度。加大对违规违纪机构、代理人及“黑代理”行为的惩戒力度,严厉惩治弄虚作假、侵害委托人利益等行为。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诚信信息管理、信用评价和失信惩戒机制,发挥诚信信息平台威慑作用。培育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和人才。

  1. 改善知识产权运营结构

(1)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纳入国家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围绕重点领域、重要产业,建设一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集聚区,在产业集聚区推行知识产权集群管理,构筑产业竞争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创新,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探索有利于鼓励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税收标准和税收政策,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商品出口。

(2)多渠道促进知识产权实现市场价值。在坚持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集成政策、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搭建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价格发现机制,培育一批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完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机制,推动发展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等新模式。发挥好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作用,促进知识产权协同运用。建立起覆盖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定位清晰、领域齐全、能力突出、竞争有序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

(3)发展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在产业关键领域,推动相关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和上下游企业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推动建立“产、学、研、金、介、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核心知识产权研发体系。引导联盟构筑和运营产业专利池,制定合理的许可政策并开展商业运营,支撑联盟成员与产业共同发展。推动联盟建立产业知识产权风险应对和侵权监控机制机制,主动采取联合布局、防御性收购、许可谈判和等多种形式,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产业重大知识产权纠纷与争端,增强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保障产业发展安全。

(4)改善知识产权国际贸易。一是完善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货物贸易政策,大力促进知识产权商品出口。以知识产权战略在外贸领域的实施,推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支持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商品出口。二是完善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服务贸易政策。利用综合措施支持软件、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知识产权密集型服务的出口,提升知识产权密集型服务出口比重。依托知识产权密集型服务贸易载体,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多元化、特色化的“中国服务”。三是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中关于知识产权规则的商讨。更加注重我国自由贸易区(FTA)谈判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创新知识产权供给侧改革

  1.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供给

(1)推进知识产权制度本土化。一是启动知识产权“法典化”和“基本法”制定工作。从知识产权政策法治化目标出发,将国家的战略构想、政策立场等规范化,即制定中国的《知识产权基本法》。二是加快进行知识产权主要法律修订工作。以此适应“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时代”知识产权制度制定变革趋势和知识革命条件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需要。三是对一些知识产权专门法规进行清理。使其体系化、科学化和合理化,包括制定商业秘密保护法、商号法、特殊标志保护法等。开展民间文艺、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保护的立法工作。

(2)推进知识产权分配市场化。一是建立完善职务发明制度。加快制定《职务发明条例》,明确职务发明成果的权益归属,规范收益分配比例。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职务发明管理制度,就单位和发明人间的权利与义务作出明确约定。二是加快国有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处置和收益分配改革。国有事业单位自主决定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开展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活动。收益分配主要向发明人和转移转化人员倾斜。三是建立国有事业单位专利法定许可制度。国有事业单位专利自授权后3年内未实施、许可或转让的,专利发明人可无偿或低价获得实施许可。鼓励国有事业单位通过无偿或低价许可专利的方式,支持单位职工或大学生创新创业。

(3)推进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化。一是优化知识产权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采取用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支出增长与财政收支或者 GDP 增长幅度挂钩的制度。二是完善知识产权税收政策。建立高层次人才的税收激励政策。对高科技人才取得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收入的个人所得税减免。对职工所持本企业股权获得的股息红利收益所得的个人所得税减免,对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开发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获得的一次性奖励或有关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创业和成长型科技企业实行 “ 三免三减半 ”的企业所得税减免激励政策。对与技术开发、转让相关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相关的所得实行税收减免。

  1. 强化知识产权要素供给

(1)创新知识产权金融。一是培育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市场,支持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广泛参与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知识产权融资服务产品,打造立体化、市场化的知识产权金融政策体系。二是完善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简化知识产权质押登记流程,引导企业拓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范围,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物处置机制,推动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为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三是深化专利保险试点工作,增加知识产权保险品种,扩大知识产权保险试点范围,加快培育并规范知识产权保险市场。四是推动银行与企业相结合、信用担保与股权投资相结合,为知识产权融资尤其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拓展渠道,建立我国知识产权成果资金池、通过 SPV 发行有价证券、以资金池现金流偿还有价证券实现利益分配的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

(2)培养知识产权人才。一是加强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设。加大对创新人才发现和激励的知识产权权重。加大各类国家奖励制度的知识产权评价权重。二是建立人才评价与发现机制。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职业分类体系,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知识产权人才职业能力认证制度以及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评价制度。三是加强知识产权学科专业建设。在管理学和经济学增设知识产权相关专业或方向,加强知识产权方向的专业学位教育,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模式。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和知识产权协同创新中心。四是推进知识产权人才体系化。逐步形成由专业基础人才、骨干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高层次引领人才组成的科学完备、结构合理、相互衔接的知识产权人才体系。五是保护创新者的人身权利。

(3)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普法宣传、道德教育、诚信建设、文明创建等全民思想文化宣教活动中,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坚持日常宣传与专项宣传相结合、普及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地广泛开展知识产权的宣传普及活动。及时、充分宣传报道知识产权新闻,加强媒体监督,以正确的舆论引导社会。发挥政府、媒体、中介、研究机构的作用,运用微博、微信公共号等移动互联网新媒介,广泛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充分运用公益广告作用,宣传知识产权文化核心观念。

  1. 提升知识产权技术供给

(1)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技术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头,创新水平不高不可能产生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一是要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设一批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成为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二是要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科研布局。科研院所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优化自身科技布局,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重点加强共性、公益、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增加公共科技供给。研究型大学要加强学科建设,重点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三是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强化企业创新倒逼机制,引导企业加快发展研发力量,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

(2)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一是不断加强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专利信息数据库等软硬件平台,面向社会及时提供各种专利基础数据,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专利信息需求。二是通过政府立项和购买服务,引导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开展面向全球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专利技术态势分析,指明技术发展方向,跟踪竞争对手,研判技术潜在风险,为创新主体开展知识产权全球布局提供支持。三是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通过对专利信息数据的深度挖掘、整理和科学分析,面向社会提供更加专业、及时、高质量的专利信息服务。

 

[1]贾康、苏京春:《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中信出版社,2016年2月第1版。

[2]刘志迎、徐毅、庞建刚《供给侧改革——宏观经济管理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