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创新·知识产权强国论坛”论文集(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创新集群发展模式初探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创新集群发展模式初探

张莹

(武汉市科学学研究所)

 

 要:本文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将创新集群看做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考察了武汉东湖开发区创新集群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基本模式。

关键词:东湖开发区  创新集群   发展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出现了大量高新技术产业在空间集聚的现象,但不同于传统的产业集群,其更强调创新价值链在集群中的引导作用和核心地位,于是出现了用来说明这种现象的“创新集群”。

综合国内外各方观点来看,创新集群涵盖的产业范围主要是代表着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通讯等对技术创新性要求高的高科技产业集群;从要素构成的角度分析,创新集群可以看作是多要素组成的共同体,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聚集在一起,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向外推出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从而形成外部经济。

一、        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首先,就其实质来说,创新集群和产业集群在同一个范畴内,创新集群是以实施并实现创新为主要目标的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次,在两者的特性上,它们都是集群的一种形式,因此都要以一定地理范围上的临近性为前提,强调企业及相关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以及它们的开放性。

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从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集群产生较早,主要是在经济范畴内提出的;创新集群是在创新成为时代主题、成为国家竞争力关键因素的背景下提出的,创新集群不再单纯是个经济范畴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科技领域的概念。从构成要素的内部关系来看,以产业链的垂直或水平关系为纽带来连接集群内的各主体,是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资源是其主要的生产要素;而在创新集群内,各构成要素是围绕知识链的流动而产生各种合作互动关系。从主体的定位来看,产业集群中创新的主体更突出的表现为企业,在产学研的模式中,学校和科研机构更多的是被定位为辅助和支撑的地位;在创新集群中,产学研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一的直线型,而是相互影响、循环运行的。从追求的目标来看,产业集群追求的是产品或者产业在某个范围内的集聚,注重的是生产效率和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而创新集群不再单纯只是注重产品的多寡,产品在技术上的话语权才是最为重要的。

二、        东湖高新区创新集群的发展

创新集群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其借助知识流、价值流和产业链的联系而组成一个和谐的系统。首先,集群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而言,创新集群持续成长的前提是它的开放性。集群要保持持续的创新和发展,就必须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从外部环境中获取集群持续发展所需的资本、人力资源、产业信息等,从而形成一个充分开放的系统。这是集群发展的第一要素。

其次,考察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集群能够不断发展的推动力。集群系统内部各要素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分为竞争与合作两种形式,竞争是暂时的,而合作才是长久的。只有充分有效地进行合作,各主体之间才能完全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集群不断发展。

(一)东湖高新区创新集群发展现状

1、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武汉东湖高新区已形成以光电子信息为核心产业,生物医药、环保节能、高端装备制造为战略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为先导产业的“131”产业格局。2013年,东湖高新区全年实现总收入6517.21亿元,同比增长30.18%,在全国114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总收入排名第4位。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收入2685.65亿元,同比增长39.34%,占总收入的41.21%;生物产业完成收入512.34亿元,同比增长27.73%,占总收入的7.86%;环保节能产业完成收入789.21亿元,同比增长19.67%,占总收入的12.11%;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完成收入798.46亿元,同比增长23.51%,占总收入的12.25%[1]。光谷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光通信研发基地、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是我国参与全球光电子产业竞争的主力军。

伴随建设的加快推进,高新区空间聚集效应逐步显现,产业承载能力继续增强,集群规模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呈现出强大的活力与能量,成为引领武汉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2、创新人才大量聚集

截至2013年,光谷已集聚了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省部级科研院所、58名两院院士、20多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是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东湖高新区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达到112709人,同比增长8.67%。科技活动人员占年末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6.90%[2],即每4名从业人员中就有1名从事科技活动。

此外,为了打造人才强市,构筑人才高地。2009年初,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东湖高新区建设“人才特区”,重点实施“3551人才计划”。“3”指用3年的时间,第一个“5”指东湖高新区的5大特色产业,包括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环保、生物、装备制造和研发及信息服务等;第二个“5”指要围绕这些重点产业领域,引进和培养50名掌握行业高端技术的领军人才;“1”指培养引进1000名适合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高层次人才。

2009年至2013年,东湖高新区共投入人才特区建设专项资金达7.64亿元,其中对人才项目予以无偿资助6.96亿元,共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6000多人,3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02人入选省“百人计划”,770人(团队)入选“3551光谷人才计划”,在企业工作的博士人数超过6000人,五年增加量超过前二十年总和的2倍[3]

3、创新平台逐步优化

东湖高新区依托地区科教资源优势,始终坚持把促进官、产、学、研结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立区之本、发展之基,构建了由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孵化器(加速器)、技术创新平台组成的多层次创新创业平台

按照“市场主导、股东投入、政府支持”方式,到2013年以高校院所为主体成立了8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省级和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数量达466家。

以领军企业为主牵头成立39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其中国家级联盟总数达8个),推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平台的加速提档升级。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33家,孵化总面积3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800家。

4、创新政策不断完善

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东湖高新区发挥科教与人才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激励自主创新政策先行先试。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后,中央有关部委以及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财税、科技金融创新、股权激励、创新创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相继出台了50多项配套政策,初步形成了支持示范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的政策框架体系。

2013年东湖高新区出台了“黄金十条”,获得极大反响。在对科技成果处置、鼓励教师离岗创业、支持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集聚风险投资等方面进行了政策创新。此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0多所高校先后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大大激活、释放了区域科教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潜力,推动了一大批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在打造“资本特区”方面,近年来,高新区先后推出了26条金融支持政策,全力打造“资本特区”,有效聚集了各类金融资源。

此外,光谷联合洪山区、江夏区推进“大光谷”一体化发展,在全省建立了23个“园外园”,区域体制机制协同创新取得新进展。同时,东湖高新区精简行政审批事项160项,取消了省级以下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收费项目,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时间平均缩短了58%,实现了企业登记注册“零收费”。

5、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至2013年,东湖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71家,占全省1/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进入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同年,光谷专利申请13021件,占武汉市专利申请量的50.7%。光谷企业累计主导创制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282项;高新区获国家科技奖励26项,占全国的8.1%,湖北省科学技术奖34[4]项。在科技部公布的全国高新区评价中,东湖高新区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位(北京、深圳〉,技术创新能力排名第二位 (北京)。

在光通信领域,烽火科技部分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了超大规模、超长距离、超高速率的光传输系统。在激光方面,我国拥有首台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中国成为继美国后世界第二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在生物技术领域,国际领先的植物提取人血清白蛋白技术,全国首例水稻表达人血白蛋白产业化;拥有了全球首次商用可控制可定位胶囊内镜机器人系统;诞生了全球首台全数字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在节能环保领域,全球首条万吨级生物质燃油生产线正式投产;非粮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国际领先。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高端数控系统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拥有了国内工作幅面最大的3D打印装备……东湖开发区优势产业的各项技术走在了全国前列。

(二)东湖高新区创新集群的基本模式

通过对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集群的总结和分析,可以得出在现阶段,东湖高新区创新集群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在引导机制上,以政府为主导,东湖高新区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园区的管理几乎是重合的,政府出台了多项扶持和推动创新集群发展的优惠政策,都加大了对鼓励创新的投入力度,引导作用非常明显;在集群的产业类型上,东湖开发区以高新产业创新集群为主,同时注重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在辐射范围上,目前主体还是属于地方型的创新集群,不过东湖开发区依托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身份,将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国家优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东湖高新区的创新集群不仅注重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也鼓励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利用武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机遇,高新区创新集群发展潜力巨大。

 

[1] 2013年度东湖高新区统计报告

[2]东湖高新区网站http://www.wehdz.gov.cn/kfq.htm

[3]东湖高新区网站http://www.3551.org.cn/d62ef644-bac3-44b2-abfe-d8bfadcb0a75.html

[4]东湖高新区网站http://www.wehdz.gov.cn/kfq.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