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特辑|刘华:探索知识产权基础教育的中国经

开栏语

2021年伊始,“知会行”《大家说》栏目将邀请多位知名专家以知识产权行业焦点问题为视点,抽丝剥茧、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与解析。也许您在立法的最前沿,一词一句就可影响整个行业;也许您只是一个普通的权利人,创业的艰难让您更加珍惜手中的“珍宝”。也许您的努力在每一个深夜,您的“战场”在庄严的法庭;也许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失败,却仍屡败屡战;也许您的商品远销海外,却苦恼于假货的困扰。这些,我们都在关注;这些,您都可以在《大家说》当中找到答案。
图片


探索知识产权基础教育的中国经验

刘华
华中师范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所所长

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知识产权价值观启蒙和创新能力培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和提升民族创造力的基础性工程。并且,建立贯穿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使受教育者获得关于知识产权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意识以及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对未来中国创新人力资源的质量提升、消费者尊重知识产权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市场良好的创新及生产经营秩序维持都有基础性意义。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知识产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及我国知识产权基础教育的模式,《大家说》特别邀请到华中师范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所所长刘华教授为读者们做进一步的解读与分析。

1

我国为何需要开展知识产权基础教育?

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是教育的主要功能。由于基础教育是唯一普及性教育阶段,且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的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故在国家视野下基础教育事实上就是未来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所以,今天的知识产权基础教育塑造明天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品质,提供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需人力资源的基础性支撑。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开展知识产权基础教育的社会共识,应主要从以下方面认识:

一是为中小学素质教育补充体现新时代需求之核心素养

崇尚创新精神、尊重知识产权是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的必须具备的最关键、最必要的核心素养,是体现新时代发展特征的重要价值观。只有创造者和消费者对此价值观具有基本共识,以及由此价值观指导下的对于知识产权的正确态度和行为,才能建立起全社会良好的知识产权相关市场秩序。

根据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价值观的启蒙及养成必须在青少年时期完成。中小学是涵盖九年义务教育的国民教育,在中小学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是体现时代特征、尊重教育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创新措施。

二是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

文化是制度之母,人才是发展之本。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的涌现是基础性条件。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迅速发展,制度、体制建设相对成熟后,人才素养、文化氛围、市场环境等关涉知识产权事业机制有效性、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的问题就成为重中之重。

在知识产权制度先行的西方国家,鲜少提及中小学阶段的知识产权专门教育,通常注重在生动的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兴趣、能力及知识产权价值观,且他们具备社会、学校、政府、企业及家庭多途径养成学生知识产权素质的社会教育环境,具备认同知识产权价值的文化传统。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价值观缺失,流行文化中知识产权价值观尚未全面建立,主流文化中知识产权价值观推行任重道远,知识产权社会教育环境尚未形成。故知识产权基础教育担当着补充社会教育缺失和矫正文化品质不足的重任。

三是为国际社会贡献知识产权基础教育的中国经验。

教育是实现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在新的教育机会和挑战层出不穷的现实背景下,为实现公平、全纳、高质量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出:“迫切需要开发贯穿一生的灵活技能与能力,因为人们需要在一个更加安稳、可持续、相互依存的知识型及技术驱动型的世界里生活和学习。”“教育2030”将确保所有人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发展创造性及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培养好奇心、勇气及毅力。

教育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知识产权价值观启蒙和创新能力培育,是通过国民教育实现本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有效手段,是提升民族创造力的基础工程。并且,建立贯穿从基础教育直到高等教育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对未来中国创新人力资源的质量提升、消费者尊重知识产权消费习惯的养成都有决定性意义。我国目前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开展的这一探索及经验,不仅对推行具有中国品质、世界共性的知识产权文化和知识产权教育影响深远,也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2

我国和国外一些国家是如何开展知识产权基础教育的?

正如前面已经提及,国外鲜少基础教育体系内的知识产权专门课程教育,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家庭等共同参与的社会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体系内的相关课程内容呼应,构成了事实上的知识产权教育环境。诸如,英国知识产权局与产业协会,第三方团体,志愿者等合作,同时也加强网站平台建设,保证老师能方便的获取教育资源,以制定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课程计划。2015-2016年,英国知识产权局计划重点改造“裂变思想cracking idea”的网站,集中所有类型知识产权的教育资源,面向更为广阔的用户群体,将其打造为在线知识产权教育资源中心。美国很多大型企业,如康宁、好时都有专门让青少年体验亲自参与制造的免费工厂项目。通过此类项目青少年不仅建立了对企业商标的牢固印象,也进一步体会了技术的伟大作用,并在体验中学会尊重创造活动和创新成果。

与此同时,基础教育体系内的知识产权教育日益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2014年10月英国保守党议员迈克•威瑟利(Mike Weatherley)呼吁版权教育从学校开始:“学校课程要为21世纪的知识经济培养学生——从小时候贯穿中学直到高等教育。对许多年轻人而言,与知识产权打交道是一件日常发生的事,但大多都被教育体系忽视了。”2015年3月26日,英国知识产权局发布《2015-2018年行动计划》,其中提出要特别关注青少年教育,以“增强学校学生、未来的企业家和消费者对于知识产权的理解和尊重”为优先任务,并提出“传播正确、积极地知识产权信息,实现对知识产权正确的理解掌握;要特别重视青年人的教育,以确保英国下一代掌握在未来竞争世界中获得成功的必要知识,并建立起对他人在创造新的产品、形象、音乐时候所付出努力的尊重”。芬兰具有特色的体验项目是“Me & My City project”,70%的芬兰六年级学生都要参加这一项目,项目环境类似于一个建立在知识产权系统上的模拟城市,学生模拟为一个普通市民或消费者参与城市建设。在参与项目之前,学生将通过10节课程了解必备知识产权知识。通过体验,使得学生认识到无形资产从一个小的创意、到发明、商标的等蕴含的巨大价值,并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产权的认可度。而日本也在较早就有由官方推进的知识产权基础教育探索性项目,目前已在从小学到大学的相关课程中形成了较完整的知识产权内容体系。

我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自世纪之交前后就在部分地区开启了研究与实践探索之路,经过十余年的教学实践及政策推进,产生了许多以知识产权为重要构成的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和知识产权素质惠及受教育者发展的生动案例,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但前期探索由于国家顶层设计的缺位和实践共识不足,使得全国的知识产权基础教育发展极其不平衡,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明确提示了知识产权基础教育工作指导的必要性和政策扶持的需求:诸如,教育目标的把握问题,某些教育探索存在“激进创新”的功利化倾向;教师素质问题,中小学师资的知识产权专业素养整体偏弱、亟待提升;教学内容与方式问题,知识产权教育尚未科学、有机融合到学生心智发展、素质养成的全过程;教学保障问题,学校知识产权教育工作体系、教师教学评价机制、高质量教学资源提供等问题亟待完善。

基于此,国家知识产权局与教育部2015年10月联合发文《关于开展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工作,目前已共产生165所国家级试点示范中小学;与此同时,全国18个省份迅速响应政策精神,在千余所学校开展了省级知识产权基础教育试点示范工作。这些试点学校在知识产权教育工作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认定、推进的两级知识产权基础教育宏观格局。


3

我国开展知识产权基础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基础教育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教育目标正确、教育内容完善、学段有机衔接、载体丰富多元、教学常态开展应是教育实践推进的基本要求;而使中小学生通过知识产权基础教育,获得关于知识产权之价值体认、责任担当以及运用知识产权工具促进社会与个人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应是工作追求的基本目的。为此,以下基本思路可供参考。

首先是秉持时代性、科学性和民族性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的时代性体现为,知识产权基础教育实践能够反映建设创新型国家与知识产权强国的新时代需求,肩负起中小学生知识产权意识启蒙与培育、创造力激发及能力提升的新使命;教育理念的科学性则反映在,知识产权基础教育应符合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力求教学活动的有益、有趣、有效,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理念的民族性呈现为,知识产权基础教育应从国情社情和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课程模式,体现知识产权基础教育的中国特色和地域特征,将中华文化作为精神纽带熔铸于民族创造力发展与知识产权文化价值观塑造之中。

第二是推行链接式、融入式、体验式等易行的教育模式。 

本着降低知识产权基础教育工作推进难度的设想,在不对中小学现行课程进行大改革的前提下,推荐更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模式:链接式、融入式和体验式结合的教育模式,即,构建知识产权基础教育与学科链接的基本框架,根据学科关联性确定实施知识产权教育的重点连接学科;凝练知识产权教育内容,将其分解融入中小学相应学段相关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教学过程中;设计、组织形式多样、载体丰富的体验环节及活动,让中小学生在反复、生动的体验中发现、感悟、反思,内化形成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创新品质。

第三是实施学科交叉化、资源管理协同化和教学常态化的可持续的教育机制。 

学科交叉化在教育机制中的具体表现是,中小学的知识产权教育不以独立的、纵向的学科课程体系呈现在各学段,而是以阶段性特色课程或融入式教学方式,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与探究性为一体的生动体验和深度学习;目标管理协同强调知识产权基础教育以受教育者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和能力提升为终极目标,在此导向下,一是实现教育资源协同,与学校现有创新教育、法治教育、品德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科技、文化场馆等社会公共设施,并引导家庭、企业、社团的重视和参与。二是实现教育管理协同,各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并会同相关部门应立足共同发展目标,形成知识产权基础教育政策及实施等管理层面的协同配合;教学常态化具体要求,加强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推进知识产权基础教育工作制度化和常态化,形成知识产权教学、研究和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知识产权基础教育实践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创新工程,担负教育立德树人的新时代使命。尽管我国目前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开展的这一工作尚处于局部范围探索中,但藉此积累的经验不仅对我国青少年知识产权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推广意义,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蜕变和推行具有中国品质、世界共性的知识产权文化影响深远,也可望为国际社会相关实践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专家简介

image.png
刘华老师多次应邀在知识产权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言或主持,多次为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党校、科研院所、著名大学做学术报告,是“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百人层次培养清华大学班主讲教师。 
担任中国知识产权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法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长等学术职务。是武汉仲裁委仲裁员,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及湖北省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专家,“十二五”首批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